中國環境專家指出,應將碳排放交易規則引入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領域,以支持和發展低碳過程,這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趨勢和發展機遇。
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全國污泥處置促進協會、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污泥處置領域碳排放與碳交易”研討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中國碳排放形勢與低碳轉型、碳交易試點與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污泥處置與處置領域的碳減排。
近年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壓力過濾器污泥處理是污水處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碳排放量約為污水處理系統的40%。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的碳排放和碳交易問題已經引起了專業人士的關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洪春指出,要實現低碳轉型,需要從規劃、產業體系、能源利用模式與結構、低碳技術等方面深入開展大量工作。
國家污泥處置促進會總干事說,專業人士需要準確把握低碳污泥處置的發展趨勢在中國,更加積極,更有效地促進低碳技術的發展領域的污泥,和探索更多的可操作的碳減排技術來解決污泥處置的問題。
會議重點討論了如何在污泥處置領域推進碳減排和低碳技術。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表示,垃圾填埋仍然是中國處置污泥的主要方式,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與污泥填埋相比,好氧發酵、厭氧消化、生物干燥焚燒都是碳減排的過程。其中,好氧發酵和厭氧消化對減排效果顯著。
認為壓濾機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受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自動化水平的影響較大。智能發酵過程可以有效控制系統的通風,使整個發酵過程在低功耗的基礎上處于良好的有氧狀態,可減少碳排放13個以上。
與會專家認為,污泥處置領域的企業應抓住當前的機遇,把重點放在低碳技術的研究上。然而,我國對污泥處置和處置過程碳排放的基本信息和監測結果仍然缺乏,對我國污泥處置和處置的碳排放評價仍處于定性階段,不能滿足碳排放交易的需要。